
戒、定、慧三学,是佛教的实践纲领。学佛首要“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瞋痴”。
戒学可以对治贪欲,慧学可以对治愚痴,定学可以对治瞋恚;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是佛法的根本。因此,说起佛教,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,汗牛充栋,但是归纳起来,总不出戒、定、慧三学。
戒是防非止恶的意思。在佛教里,有五戒、十戒、菩萨六重四十八轻戒、比丘两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等。戒可以防非止恶,可以端正身心,可以规范行止。定是静心而不散乱,是息虑静缘;一般所谓“放下万缘,去除妄念”,这就叫定。慧就是去除妄想、无明、烦恼,进而取证涅槃,趋向真理,这就叫做慧。
其实,戒、定、慧彼此互有关连: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趣入解脱。慧是定的用,定是慧的体,戒、定、慧是学佛不可缺少的资粮。
说到戒,在大恶病中,戒是良药;在大恐怖当中,戒可以作为我们的守护。说到定,在动乱当中,定是我们安定的力量;在危难当中,定可以给我们安稳。说到慧,在迷暗的时候,慧是我们的明灯;在愚昧的时候,慧可以作为我们的指引。因此,戒、定、慧可以使我们身心健康,可以保护我们。我们的身心都需要戒、定、慧,纵然是出世的生活,也不离戒、定、慧三学。
《六祖坛经》中,一再提到“南顿北渐”。顿、渐的分岐,主要就是六祖和神秀两位大师,他们对戒、定、慧这个根本佛法有不同的看法。
神秀大师他以“七佛通偈”来解释戒、定、慧,他说:“诸恶莫作名为戒,众善奉行名为慧,自净其意名为定。”神秀大师对于戒、定、慧的这种解释,可以明显看出,这是一种对待法,他要人不做恶事,要去行善。这种法门,是接大乘人,同时也可以劝小根智的人。也就是说,如果有人对于真正的佛法不容易深入的话,很简单的告诉他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这就是戒、定、慧。
六祖惠能大师对于戒、定、慧的解释是:“心地无非自性戒、心地无痴自性慧,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。”惠能大师讲的是心地法门,只要心地无非、无痴、无乱,那就是戒、定、慧,还要另外再找什么戒、定、慧呢?还有什么另外的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呢?所以这一种道理是接最上乘人,是劝大根大智的人,是顿悟的法门。
“南能北秀、南顿北渐”,他们的不同,从惠能与神秀大师对戒、定、慧的诠释,即可看出端倪。(文/星云大师)